阅读记录

第324章 匈奴乱起与墨西向西[2/2页]

开局重生穿越带系统,手搓核聚变 歪歪优雅

设置 ×
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字体大小A-默认A+
  • 字体颜色
就在外面为二人警戒,捎带脚的听墙根。他早已经被李陵说服,同样加入了张明善的计划,打算在异乡敌后为汉家建功立业,开疆拓域,结果一听,李陵这老小子心动了,想自己溜,那可不行呀,就赶紧推门进去了,说道:“李少卿贤者,不独居一国。范蠡遍游天下,由余去戎人秦,今何语之亲也!”暗示李陵,别忘了张明善说的话,建功立业的方式有很多种,别一门心思当汉臣,在外国一样可为汉家建立不世功勋,然后就扭头走了......
      李陵最后也没有答应跟任立政回去,不过暗地告诉他苏武还活着的消息,让任立政大惊!
      当年苏武入匈奴为使,其属下参与政乱被扣押,后来匈奴告诉汉帝国,苏武已经死了,汉帝国因为理屈,没有过多纠缠,结果现在却听到了苏武还活着的消息,怎能不惊?
      最后,李陵让人把同苏武一样被扣押在匈奴的常惠,带去汉使住处,让他们商议讨回苏武的事宜,并说明了单于肯定不会阻拦苏武回国,但是要给匈奴贵族们一个借口......
      几日后,在单于又一次召见任立政时,他便向单于责问:
      “天子射上林中,得雁,足有系帛书,言武等在某泽中......”
      于是,壶衍?单于顺水推舟的答应了放归汉使的请求,并以此故事教育匈奴贵族,苍天和生灵都明白事情的对错,会帮助正确的人,惩罚犯错的人,你看,鸿雁传书便是活生生的例子......
      始元六年(前81年)春,苏武经历了一十九年的艰苦流放生活,终于回到了长安,整个长安的百姓,听说了他的故事,无不崇拜敬仰不已,纷纷到城门迎接苏武归国!
      苏武此后作为忠臣的象征,甚受宠待,即使他的儿子卷入了谋反大案,也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地位,一直活到神爵二年(前60年)方寿终正寝,无疾而终,享年八十八岁高龄!
      后世有关苏武的文学作品、故事传说、诗词歌赋、戏曲戏剧多到犹如过江之鲫,数不胜数,苏武牧羊、吞毡啮雪、思汉怀乡、鸿雁传书等等,都成为后世坚贞不屈的忠臣之典故和象征,将忠于祖国,崇尚气节,威武不屈、富贵不淫、贫贱不移之人格精神,深深刻入了华夏民族的文化传统,经久不衰、历久弥新!
      放归苏武,使得汉帝国与匈奴之间获得了暂时的和平,虽然匈奴帝国南部一些部落依然时不时的南下劫掠汉地,但是由单于和匈奴上层王族策划的、对汉地的大规模入侵没有再发生。
      之所以这样,是因为匈奴贵族、特别是匈奴王族,正在厉兵秣马,准备开始进行你死我活的残酷争斗!
      匈奴帝国的内战已经箭在弦上、一触即发!
      随着张明善的定国五策逐步推行,匈奴贵族之间的矛盾开始表面化、激烈化,学会匈奴文字的贵族青年一代,已经表现出否定匈奴部落旧习俗、全面学习汉家规制的倾向,并发出了废除部落继承制、废除分封制,实现像汉帝国那样郡县制,并选贤任能、巩固王权的声音!
      这些离经叛道的主张,自然是得到了壶衍?单于的默许和大力支持,但是对于旧贵族、旧王族,这就是要刨他们的根呀!
      现在就差导火索了!
      元凤元年(前80年),匈奴瓯脱王不顾壶衍?单于严令,分左、右部,共二万骑兵犯汉边。汉出兵反击,斩杀、俘虏匈奴九千人,瓯脱王亦被汉军俘获,就连边城也被汉帝国占去。
      此仗之所以打的瓯脱王这么惨,是有原因的!
      张明善所率的墨者,花费了两年的时间,不仅通过攻伐西北不服单于号令的小部落,将本部扩大至近六万人、兵马近八千众,还利用教授匈奴文字的机会,大肆发展情报网络!
      左贤王的军帐,早就被渗透成了筛子,有什么情况,张明善第一时间就知道了!
      这个瓯脱王,正是隶属左贤王麾下守边大将,历来不奉单于王庭之命,此次扣边,也是由左贤王谋划,一方面是为了破坏汉匈之间的和平,引发大战,让匈奴人看看汉人没那么厉害,同时让单于威信大丧;另一方面,也是为了抢掠一些铁器军备,进一步加强左贤王实力,为接下来的内战做准备!
      既然张明善事先知道了此事,那势必不能让左贤王得逞,他赶紧派人通知了单于,并献上一策,那就是派人通知汉军,行借刀杀人之计,被单于采纳!
      于是,瓯脱王就成了饺子,被包了个瓷实!
      瓯脱王的精锐大军,无论是左部还是右部,在抵达汉帝国边境的时候,面对的就是整装齐备、枕戈待旦的汉军铁骑,而且还搞了很多的陷阱机关等着他们......
      瓯脱王那两万人,被揍的那叫一个惨,汉军在几乎没有损失的情况下,干掉了他们近万人不说,就连瓯脱王本人,也被抓去了!
      事后,汉帝国遣使向单于责问,壶衍?单于便借题发挥,兴师问罪,要求左贤王做出解释,并承担责任!
      左贤王能怎么解释?
      他只能梗着脖子硬抗,声称去汉地劫掠乃是匈奴传统,自己没错!
      于是,在壶衍?单于的命令下,张明善、李广鸿率戈哈纳本部兵马近万人,李陵率其本部兵马两万人,卫律率单于本部兵马两万人,组成大军,号称十万,对左贤王展开了特别军事行动!
      匈奴内战由此开打!
      这场内战是匈奴帝国的一场浩劫!
      内战最初,是单于麾下的李、卫、张三员汉人大将对战左贤王!
      由于占据兵力优势,一上来左贤王就顶不住了,接连大败三阵,损兵折将近万,势力最强的日逐王最先坐不住了,开始参战,然后就是右谷蠡王!
      内战断断续续的打了5年,双方先后动员了30万人参战,左贤王和右谷蠡王部众损失过半,仆从部落损失更加重大,几乎一半的部落就此成为了历史,还有一部分被迫远远的逃到西北当野人去了。
      至于左贤王和右谷蠡王也被打到了匈奴帝国的西南边陲靠近乌孙、龟兹一带,依仗着天山之险苟延残喘,而原先三人中实力最弱的日逐王,被逐到了靠近张掖、武威一带的边境,安于一隅,由此,匈奴帝国彻底分裂成了南北两部,相互敌视的程度,比之汉军,犹有过之!
      就在李、卫、张所统摄的单于大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,即将取得内战胜利的时候,这三人不打了,纷纷收兵回北!
      三人给出的借口五花八门,各不相同!
      李陵和卫律负责对付左贤王和右谷蠡王,他们是说因为草原人口锐减,牛羊不足,军士吃了上顿没下顿的,打不下去了,而负责对付日逐王的张明善、李广鸿给出的理由则是不能靠近汉帝国边境,以免引发两国冲突!
      壶衍?单于接到两个方向不约而同送来的收兵请示,气的火冒三丈,不过也没有办法,现在李、卫、张通过五年的内战,其势力已经膨胀到极大的程度,已经有点尾大不掉之势,他只能从其命,并安抚之,慢慢再想办法解决他们......
      就这样,李、卫、张三人联手之下,实际上取得了匈奴帝国的领导权,更加肆无忌惮的推行他们的汉化主张!
      就在他们的事业一片坦途,蒸蒸日上之时,张明善重病不起,命不久矣......
      张明善病重的前一年,就组织了一次墨家西脉矩子的重选,李广鸿在他的支持下,毫无悬念的当选为下代矩子,成为墨西一脉的实际掌舵人了......
      张明善的病榻前,跪伏了黑压压的一片,其中既有汉人,也有胡人,同时也不乏匈奴人的面孔,墨者西脉现在已经膨胀到千人以上,其中一小半,都是新发展的匈奴本地青年俊杰!
      李广鸿哽咽的跪在老师的床榻之侧,李陵、卫律、李适也垂立于旁,满脸哀伤的目送着亦师亦友、更是同袍战友的张明善、宏远先生殡天,在他们的心中,张明善就是无冕之王,足以配得上“殡天”二字!
      张明善断断续续向李广鸿交代着自己的后事,说道:
      “为师死后,便按照墨者之规节葬吧......就葬在北海边吧......”
      “为师的两个小妾所育之两子一女......就托付给你了......将来想办法将他们送回故土......让他们当个安安稳稳的汉人吧......”
      李广鸿哽咽着答应了,过了一会,见恩师没有什么事要交代了,于是便问道:
      “恩师,匈奴已成纷乱之世,其衰败之相已现,未来已经不是我汉帝国的对手了,那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?回归汉土吗?”
      张明善用尽最后的力气,紧紧抓住李广鸿的手,低呼道:
      “不可!”
      “你们要向西......向西......不断地向西......直至你们看见的所有土地......都归于王化为止……”

第324章 匈奴乱起与墨西向西[2/2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