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联是艺术,是诗歌。
好的对联把健康的思想和完美的形式统一起来,从而产生浓烈的艺术美。
引用对联说明问题,阐述观点,烘托气氛,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,是报刊常用的修辞手法。
但是,误引对联,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。
一是顺序引用有误
对联的显著特点是字数相等、句法相似、平仄相对、内容相关。
以平仄相对而言,“平”是平声,包括现代汉语中的阴平和阳平;
“仄”是仄声,包括现代汉语中的上声和去声(古汉语中的入声属于仄声)。
一般说来,仄起平收,即上联的末尾一个字用仄声,下联末尾一个字用平声;
至于上下联两两相对,一般也要平仄相对,达到上下互对、平仄协调、音韵和谐、错落起伏、悦耳动听的艺术效果。
下列引用的对联,就存在一定的问题。
(1)“记得我第一次去参观,进入基地,便看到简易门柱上贴着一副对联:
“‘怕苦怕累勿入斯门,投机取巧请向他处。横批是:‘有志者来。”
(1996年9月11日《人民日报》)
(2)“车近雪枫陵园大门,只见门楣高大肃穆,冷峻威严,细雨中两旁楹联分外醒目,是李一氓的手迹:
“两淮风雨慰忠魂,半壁河山留战绩。”
(1991年2月号《崛起》)
(3)“走进辽宁省锦州市合金西里六十八号,这座点式楼的六层楼……有一副别出心裁的对联,
“上联是‘有缘相聚六八楼,下联是‘大家情谊深似海,横批是‘远亲不如近邻……”
(1996年10月30日《中国剪报》)
(4)“高风亮节光明磊落如日月行空;抚孤恤贫爱民胜子似甘霖济世。”
(1995年3月号《党建》)
(5)“难事、烦事、窝囊事,事事缠身;骂声、怨声、哀叫声,声声入耳。”
(1995年7月23日《法制日报》)
从平仄相对、仄起平收的对联一般规律看,上述五副对联都把上下联顺序引用颠倒了。
从内容上看,例(1)“投机取巧”比“怕苦怕累”程度深,宜放在上联更合乎逻辑。
例(2)“半壁”联属实写,“两淮”联属虚写,“绩”在古汉语中是个入声字,实在应该上下对调。
例(3)“大家”联是“有缘”联的归纳,应作上联。
例(4)“抚孤”联是实写,“高风”联是虚写,上下联对调,歌颂孔繁森的内容显得更顺畅。
例(5)是套用明人“风声、雨声、读书声,声声入耳;家事、国事、天下事,事事关心”的名联。
“骂声”联比“难事”联内容要单纯一些、具体一点儿,上下联对调,给人以越来越困难之感,能更好地表达主旨。
二是篇幅引用有误
(6)“大厅内挂着两幅挽联,
一幅道:‘七六春秋,爱洒人间,高风亮节展名家胸怀,同辈敬挽若典范,
一幅道:‘六五寒暑,情系银幕,懿心慧质显明星英姿,后人景仰为楷模。”
(1996年9月28日《新花日报》)
这是悼念著名影人白杨的一副挽联。
显然,文中的“两幅”应为“一副”,两个“一幅”应分别改为“上联”和“下联”。
三是文字引用有误<
第90章 新三从四德[1/2页]